台灣電通 Communication Design Lab:小奇 / 2010

實習日誌


心得
  實習生活結束了。
  在這期間最常被問到的事情諸如:「有學到東西嗎?」「以後還會想做廣告嗎?」「想進廣告公司哪一個部門工作?」聽到的具體建議諸如:「你東西做很細,但有時要先確定別人要什麼再做,才不會浪費時間做白工。」「你有基本的sense,但東西不夠跳,要更有創意一點。」「交代的事情你都有確實做到,但是在你身上比較看不到年輕人的衝勁,要展現出『我很想要』這份工作,老闆才看得到你。」
  綜合以上所述,我是在創意部當實習生,我的上司是藝術指導(Art),做的事情是跟大家一起開會想創意,想策略,也會實際動手執行一兩個平面稿。當被問到那些問題的時候,我的答案都是肯定的,我只是不太確定我適不適合,夠不夠格做Art。所以在公司,有機會我總是問那些Art,要成為你們需要具備什麼條件?
  最後,第三個問題我現在想到了虛應別人的方式,那就是「對,我想當Art,所以這一兩年我會努力往創意、設計這兩個方向努力,期望自己有足夠的能力。」這也是給我自己硬性規定的方向。
  別人總是害怕聽到我說:「我不知道以後要當什麼耶......」他們會覺得我很奇怪,也會莫名地為我擔心起來,甚至覺得我怎麼可以是一個這麼沒有目標的人。對此我只有一個肯定的答案:「沒有人百分之百確定自己要做什麼,你有一個確定的答案,只是因為你也心慌,希望在亂中找到秩序;但是人也沒有那麼散漫、漫無目的,在迷惘中總是會有一些還不想告訴別人的方向,這時只有自己知道,你不想說,但你自己知道。」我不想大聲嚷嚷自己的目標是什麼,因為達不到的時候,會覺得很難堪。我也會反省自己為什麼要高談闊論未來的目標,是做給別人看,還是害怕自己做不到而要別人一起檢視自己?關於目標,我的想法就是這樣,「放在心裡就好,可是適當的時候還是要讓別人(例如上司或能夠幫助你的人)知
道。」所以,我想我學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設立目標,並且讓部分的人知道,希望需要的時候他們能夠幫助你。
  另外一個感想,源自於有一天我在書店亂逛,就拿起一本名為「Quotation」的雜誌。這是
日本人為了向倫敦學習,出的一本有關設計和藝術的雜誌。有趣的是最後的幾篇文字稿,在探討倫敦與日本的文化、工作環境有什麼不同。其中訪問到一個設計師,他覺得設計人不能只看設計的書,否則在現在全球化的時代,每個人做出來的東西都差不多。身為一個設計師,要做的事情不是研究全球設計師的作品,有些設計師甚至完全不知道其他人在做什麼,反而應該是看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書,文學、科學,任何雜書都好,靈感會來自這些地方,而這是自己和別人與眾不同的地方。
  我想他應該有把自己的論點說明清楚:不是完全不看任何其他同業的作品,而是別把他們放心上。這讓我想起兩件事情,一個發生在廣告公司,一個在學校。我們在公司總是討論那幾本書:動腦雜誌、廣告Adm、坎城廣告獎結案報告,尤其是後者真的讓我感到好意外,竟然有一本這麼專業,鉅細靡遺介紹坎城得獎廣告作品的雜誌。所以即使它有點貴,即使網路上應該都查得到資料,我還是把2009年的結案報告帶回家了。
  帶回家以後我很興奮地翻閱,但越看越覺得內心有點浮躁,我不知道這種感覺源自何處。後來我看到那本「Quotation」說的那段話,終於恍然大悟,結案報告可以是一本工具書,你知道世界各地頂尖的廣告人是怎麼幫客戶執行案子的,它可以成為一個工具資料庫,但要幫助自己真正執行一個案子的創意時,好像還是要回歸消費者洞察,這樣的體悟來自於現實生活的觀察,或者觀看文學、電影以建立敘事技巧。亦即,看100支廣告影片不會幫助自己想一支廣告腳本,有時看過的電影,在捷運上聽過的對話,好像才有那種重量,讓自己感到踏實而不浮泛。
  其實這在學校時,張卿卿老師就講過了。她說廣告沒什麼大學問,要建立想像力,文學是一切的基礎,敘事能力是最抽象、卻最實用的能力,任何傳播行為,電影、新聞、廣告,有好的故事就容易吸引人注意。我知道這樣的道理目前被討論地很氾濫,可是當我想要探討自己的實習生活時,這些道理還是不斷地浮現,並且讓我非常有感覺。
  所以,我學到的第二件事情就是要勇敢走出和別人不一樣的道路,專業知識不會只在專業領域裡打轉,有時會在其他領域反芻回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